会计基础知识大全二
发布时间:2017年2月15日
发布者:信息中心
浏览数:1008
次
71.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迁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假设。也称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72. 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73. 持续经营;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其意义;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74. 会计分期;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即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75.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76.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指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使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77. 会计方法;指为达到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的总称。(会计骇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监督方法)
78. 成本计算;指将各种支出,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确定个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会计方法。
79. 会计核算;是对一个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
80. 会计确认;指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并满足确认条件的经济业务纳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
81. 会计计量;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82. 会计科目;指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之前,必须设置会计科目。
83.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的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地载体。
84. 本期增加额和本期减少额;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账户在左右两方分别登记的增加金额的合计数和减少金额的合计数,通常又将其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85. 本期的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
86. 记账方法;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87. 单式记账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88. 复式记账法;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89. 借贷记账法;指以借 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90. 账户的对应关系;指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录每项经济业务,将会使有关账户之间产生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通常将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91. 会计分录;指标明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
92. 账户的经济内容;指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则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分类结果。
93. 账户用途;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能够提供那些核算指标。
94. 账户结构;指账户中如何记录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也就是账户借方和贷方各登记什么经济内容,期末账户有无余额,如有余额在账户的哪一方,表示的内容是什么。
95. 总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也称为总账户、一级账户。
96.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又称明细账户。
97.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投入资本形成法定资本的价值。
98. 资本溢价;在企业重组并有新的投资者加入时,为了维护原有投资者的权益,新加入的投资者的出资额通常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这部分多出的数额称资本溢价。
99. 股本溢价;股份有限公司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股东所激股款超过所购股票面值总额以上的那部分数额称股本溢价。
100.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税)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101. 固定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102. 原材料;指企业购入或从其他来源取得的、直接用于制造产品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材料及主要的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用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103. 买价;指所有采购的材料发票上注明的结算价格。
104. 采购费;用于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支出。
105.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品完工人入库的过程。
106. 产品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就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也称产品制造成本。
107. 直接材料成本;指企业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等的成本。
108. 直接人工成本;指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各种薪酬,包括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其他费用,如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职工养老保险支出等。
109. 制造费用;指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各种薪酬、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以及其他间接生产费用。
110. 期间费用;指也产品生产没有直接关系,属于莫一期间被耗用的费用。
111.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112. 销售过程;制造企业从产成品验收入库起到销售给购买方为止的过程。
113. 产品销售成本;由于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必须付出相应数量的产品,因而企业在确认和计量销售收入的同时,还应当结转为制造这些产品而耗费的生产成本,通常将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称为产品销售成本。
114. 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115.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116. 企业的利润总额;企业通过日常的经营活动实现的营业利润,再加减营业外收支,即亏损总额。
117. 营业外收入;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118. 营业外支出;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119. 净利润;指企业利润总额减去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也称税后利润。
120. 盈余公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121.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用来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122.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原始证据。
123.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整理、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会计凭证。
124. 会计凭证传递;指会计凭证从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整个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125. 会计凭证的保管;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
126. 会计账簿;又称账簿,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籍。
127. 普通日记账;是用来序时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128. 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129. 总分类账簿;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
130. 明细分类账簿;指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
131. 多分栏式总分类账;是序时账簿和总分类账簿结合在一起的联合账簿,通常称日记总账。
132. 会计循环;是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一基本会计核算程序。
133. 会计循环;企业遵循会计核算程序,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确认、计量、记录,直至编制财务报表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会重复进行一遍,因此,习惯上将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134. 对账;指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核对。
135. 账证核对;指将会计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包括核对时间、凭证字号、内容摘要、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同,以保证过账的准确性。
136. 结账;指在会计期末计算并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137.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指在一个会计循环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为会计核算形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38. 多栏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是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均设置为多栏式,并根据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登记总分类账。
139.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是设置日记总账,并以所有经济业务编制的记账凭证为依据直接登记日记总账。‘
140. 分录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是将所有的经济业务按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以会计分录的形式记入分类日记账,再根据分类日记账的记录过入总分类账户。
141.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的查核对,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142. 未达账项;指企业与银行之间对于同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额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银行存款收支款项。
143. 实物财产;指具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各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
144. 盘盈;当实存数大于账面结存数时。
145. 盘亏;当实存数小于账面结存数时。
146. 毁损;实存数虽与账面结存数一致,但实存的实物财产有质量问题,不能按正常的财产使用的。
147. 坏账;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148. 坏账损失;由于发生坏账而造成的损失。
149. 备抵法;指企业于每个会计期末需要对坏账损失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坏账损失计提入当期费用,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同时将计提的坏账损失贷记相应的“坏账准备”账户;
150. 财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151. 财务报表列报告;指经济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附注中的披露。
152. 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指如果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误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则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
153. 企业会计准则;是有关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也就是企业会计部门对其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
154. 会计制度;是国家财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
155. 会计机构;是指有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156. 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指在会计机构内部安装会计工作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情况,将会计机构工作划分为若干个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会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157. 岗位责任制;为每个岗位规定职责和要求的制度。
158. 集中核算;指将整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的一种核算组织形式。
159. 非集中核算;也称为分散核算,是指将与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业务相关的明细分类核算,分散在各部门进行的一种核算组织形式。
160. 会计人员;指在一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业务人员。
161.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指在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对包括会计基础工作在内的所有会计工作起组织、管理等作用。
162. 总会计师;是单位的行政领导人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人员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员负责。
163. 广义的职业道德;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64. 狭义的职业道德;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得、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165.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166.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取得会计人员资格的人员持续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和报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